作者:佚名 来源于:意志力训练中心
寒露,南方秋意渐浓,北方已是深秋,俗语有言“露水先白而后寒”,不同于白露,露水已从初秋的丝丝凉意变为了寒冷欲凝。古人对寒露物候的描述很值得玩味: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白露节气的物候是“鸿雁来”,而寒露的“鸿雁来宾”指的是白露时节飞鸟开始迁徙,寒露时节迁徙基本结束。“雀入大水为蛤”指古人难觅飞雀却多见蛤蜊,由于二者花纹相似,便认为是飞雀变成了蛤蜊,这一想象却表达了古人之浪漫:生命只是轮转,并未凋零,欲飞时有翅,可上天为雀,欲藏时有壳,可下海为蛤。“菊残犹有傲霜枝”,作为傲霜的象征,古人诗词中多有对菊花的赞美,农历九月又被称为“菊月”,“菊有黄华”则说寒露时节,正值菊花绽放之时。
正因为寒露特点,文人墨客所写寒露诗词多有佳句,寒意起,诗心动,深秋的景致变化最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池上
唐·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白居易的这首诗很好地将寒露景色与诗人心境结合在了一起:袅袅凉风吹动,凄冷寒露凝成。兰花自此凋零,开始渐渐发白,荷叶虽已残破,仍保留一抹青绿。白鹤独自栖息于沙地,双双飞舞的萤火虫发出微光照映水面。如果说什么场景可以称作寥落孤寂的境地,那自是在酒醉初醒时看到的这些。
对寒露景致的细致观察描写,已经开始让人读之便顿生寒意,冷清凄凉之感相伴而生,末尾一句“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直接让读者走进这幅画面,诗人之感怀亦是读者之感怀,这种共鸣之情不仅仅来自于对于同样景物的同样感受,也来自于共同的文化基因。
如果说白居易的寒露伤感来自于自然的共鸣,那钱起的伤感则来自于深秋的乡愁:
晚次宿预馆
唐·钱起
乡心不可问,秋气又相逢。
飘泊方千里,离悲复几重。
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
延颈遥天末,如闻故国钟。
这首诗简单易懂,却触人心弦,究竟是深秋露寒激发人的乡情,还是秋日怀乡诗作多了让人逢秋悲寂寥?这问题没有答案,因为情与景仿佛一条河流的上游和下游,没法分开,我们伫立在河流岸边,独享这份孤独即可。
寒露总是毗邻重阳,若说此间诗词,我最喜晏几道的这首《阮郎归》:
阮郎归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这首词里有露有菊,明明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却表达了小晏无尽凄凉的人生感怀。作为晏殊的幼子,他却不屑于利用父势,一生孤高自负,傲视权贵,一首宴饮之词却道尽坎坷沧桑之意,由凄清而入厚重,读之令人默然沉思。
我们虽未有晏几道的人生经历,但却可以从他的作品里去品读他的人生感慨,这也正是诗词魅力之所在。
作者简介:
王天博,专栏作者,澳门城市大学文化产业研究博士在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诗词达人”,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第三季六强,上海东方卫视《诗书中华》四期擂主等。
上一篇: 抗联歌声永流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