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意志力训练中心

  对今人来说,洗手是常见的生活卫生习惯,而在我国古代,这一简单的日常行为被赋予了丰富的礼仪内涵,西周时期就有“沃盥之礼”。《左传》记载:“沃者,自上浇之;盥者,手受之而下流于盘。”这就是古代文化中的“奉匜(yí)沃盥”,意思是手持匜给客人手上浇水,以水净手,弃水流于盘中,以示尊重。“沃盥之礼”中,用来盛水、从上向下倒水的器具为“匜”,承接弃水的器具为“盘”,匜和盘是一套盥洗器具。在考古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匜常常与盘伴出,比如宗仲匜、史颂匜等。

  匜是我国古代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使用的礼器之一,其腹部横截面近椭圆形,类似于现在的瓢或舀水器,前有流,后多有鋬(即柄)。为了防止放置时倾倒,匜的底部常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着一件青铜匜,年代为春秋前期,素面,三足,长16.4厘米,宽9.1厘米,高7.2厘米,重246克。

  青铜匜作为一种水器,是适应沃盥之礼的需要而产生的,最早可追溯到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春秋中晚期是其发展高峰期,战国早期后逐渐衰落,秦汉时期仍旧可见,但数量已经非常少了。早期的匜有流、有鋬,口缘较直,流槽宽短,深腹圜底,上有虎头平盖,下有四条兽蹄足,后部有兽首鋬。春秋时期的匜,流槽较长,浅腹,并出现管状流,底部三条兽蹄足,足的排列有的是前一后二,有的是前二后一,还有的是圈足。匜在春秋中晚期发展到高峰,这一时期出土的匜不仅地域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形制种类也颇为丰富。战国早期后,南北方主要流行敞口平底匜。到了战国中晚期,无鋬匜出现,用流作柄,倒过来像瓢一样使用,在形制上与瓢接近,功能上还是注水器。后来,匜多不与盘成套出现,功能上也不再是注水器,而是逐渐转变成了舀水器。汉代以后还出现过金银匜、漆器匜、玉匜等。

  (作者 赵 莹 为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员)

  参考文献:

  1.孟莹《匜与古代沃盥之礼》《丝绸之路》2016(08)

  2.阴玲玲《青铜匜的起源与衰落》《文史月刊》2012(08)

  3.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一篇文学大师与儿童文学

下一篇古人旅行那些事儿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