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俗文化网  作者:潘守永

大运河风光 王春摄

  今年年初,经过众多经济类媒体和学术机构精心策划与市场调研,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由中国市场学会和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等作为联合发起单位,共同确定了2010年为“中国运河年”。近日,在苏州举行的2010第三届中国运河城市发展战略高峰论坛上,来自北京、沧州、济宁、扬州等京杭大运河沿线12个城市的领导、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运河文化与商业繁荣”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论坛上,参会人员形成了“2010中国运河城市发展战略共同宣言”,宣言倡议为保护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和“申遗”勇担责任;倡议联合发起成立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促进会,推动运河历史文化保护,提升运河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

  历史文化的晴雨表

  南京博物院老院长梁白泉先生几乎花费了毕生精力研究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呼吁进行“大运河文化”的纵深解读。他说:“大运河不仅是一部中国百科全书、一部千年文明史,更是长江、黄河以外的又一条中国母亲河!”

  出生于京杭大运河古镇山东临清的季羡林先生,生前在很多场合表达出:“大运河不仅仅是运输通道,更是一条文化长廊。”

  一位摄影师朋友刚刚用两年时光拍摄完1794公里大运河的沿途风景,面对成百上千张各色照片,他说:“看一千年来的中国,运河是最好的线路;看今天的中国,运河也会是最好的线路”。     

  对于出生并成长在大运河畔古镇台儿庄的笔者来说,大运河更像一个万花筒。在我的印象中,大运河从来都是繁忙的。往来船只穿梭,一艘艘货船在牵引船的带动下,“突突突”缓缓行进。船上的孩子一旦招手,岸上的我们就欢呼雀跃。大运河也是安静的,即便在洪水漫漶的夏季,遇有船闸关闭,停靠在岸边的船只照样升起袅袅炊烟,洗衣做饭,船上的回民则趁机到镇里的清真商店添置食品,顺便走走亲戚。

  运河文明就是城镇文化、码头文化。沿途众多城镇均在历史上适时因运河而生。从元代至清代,这些城镇随运河繁荣而昌盛,直至清末海运替代漕运。据相关统计,在6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有北京、天津、徐州等8个城市在运河线上,占总数的12.9%;在50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66处在运河线上,占总数的13.2%。

  有人说,千年运河文化一脉相承,它是千年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晴雨表。沿岸丰富多彩的茶艺文化、饮食文化、丝绸文化、盐商文化汇聚;而古典园林、藏书楼阁、桥梁古塔、清真寺院,处处可见,书写运河文明的奢华;地方戏曲、民间曲艺、民俗节庆,散发出乡土的魅力;徽班由大运河进京,江南的各类物产源源不断运送到京城。所有这些,都是运河文化的丰富内容。

  近代以来,沿海城市不断兴起与繁盛,运河城市的地位逐渐没落,山东济宁以北的大运河段居然断航,河道淤塞,聊城山陕会馆门前的运河一度只有不到两米的宽度!

 

 


  “运河年”诱发无穷魅力

  也许是寂寞了太久,当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日程启动之后,“热闹”与“喧嚣”一度成为运河沿线近30个县市的生活主题。

  早在2006年,40多位专家、政协委员与200多名运河城市代表围绕“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主题,签署《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意味着“大运河申遗”正式启动。2007年,扬州牵头举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这是第一次世界四大洲13条运河的40多个运河城市济济一堂,探讨运河遗产的保护以及运河名城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议题。自此,运河“申遗”纳入正常日程,其脚步也在逐渐加快。但是,运河毕竟是一个流动的载体,沿岸的众多城市也都属于经济特别活跃的地区,一旦遗产申报成功,是否会成为某种发展障碍,患上“遗产富贵病”?

  2009年,各种民间力量开始向大运河“申遗”的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西安称百亿装修城墙报道不实 要求媒体公开澄清
·下一篇文章:从环境整治到公筷公勺,上海将防疫经验化为健康风尚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yzljy.cn/news/hotnews/108411430B215D09AG727E4IE3BH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