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意志力训练中心

  长沙周女士的儿子今年读初二,和初一相比,周女士说儿子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读小学和初一的时候很听我的话,成绩在班上排名前十,到了初二,经常在家和我顶嘴,我要他干什么事情,还要看他的心情,成绩也退到二十几名。”周女士说,更令她伤脑筋的是,班主任还找她谈话,说儿子上课不认真,有次还和数学老师顶嘴。

  长沙市明德华兴中学的杨老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对于“初二现象”,她也深有体会,“在初一的时候,学生如果有违纪现象,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他们一般会承认。而初二学生,即使你看到他违纪,他也不会承认,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初二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一方面,此阶段学生没有初一时对中学生活的新奇与陌生,也暂时没有初三所面临的毕业升学压力,表面上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学习时期;另一方面,初二又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阶段,是初中生思维和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初中生往往有一些异于其他阶段的行为表现,在教育学界被称为‘初二现象’。”日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亲子关系出现转折

  工作多年的李成,现在依然记得第一次“离家出走”时的情景。“即将升入初二的暑假,因为母亲不让打游戏机,‘一怒之下’我就出去了,两天后才回去。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与父母的关系都很紧张。”时至今日,李成也不知道“初二现象”的存在。他说,如果当时家长对这方面能了解一些,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些“小插曲”了。

  “与儿童期相比,初中生的亲子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该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技研发中心主任张敬培说,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初中生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减少,对父母的情感表露及对自己私密的袒露减少,并转而与同伴亲密相处。“这些变化在初二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初中生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他们摆脱对大人的依赖而逐渐走向独立的开端。”

  该课题组成员李清霞分析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二学生逆反性的行为表现愈加显现,因而对家长会有疏远感、紧张感和矛盾感,“可以说,亲子关系出现转折,使家长一时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学习出现分化

  “相比初一,初二的数学真是难了许多。”山西太原初二学生白兆辉说,新学的物理课也是让他颇为头疼的难题。

  “因为学习内容、难度与初一相比有诸多变化,初二学生对于学习问题的归因、学习上所需要的帮助等情况都表现出‘年级特征’。”调查显示,在学习的归因问题上,问及学习的适应情况,与小学相比,初二学生选择“没有不适应”的比例最小。将学习不适应的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初二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两项分别是“学习内容变难”“学习科目增多”。

  “可以看出,学生强调的是学习的客观原因。事实上,初二课程恰恰是初中阶段比较关键的部分,难点集中,难度加大,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初二学生对学习适应问题的归因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并非都是对学习问题的推托。”李清霞说。

  初二学生精神需求凸显

  调查指出,在调查初中生最希望和爸爸一起做哪些事时,他们选择“受委屈或挫折时给我支持”的比例最高,选择“拿不定主意时帮我分析”“探讨为人处世的道理”的比例均随年级升高而逐渐增加;而且到初二时数据显著增加,表明初二学生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凸显。

  但子女的这种情感需求变化并未被家长所认识。考查家长在初中阶段最关心子女的方面,“日常学习”“习惯养成”“健康安全”排在前三位,各年级数据差别不大,而“情绪情感”则排在倒数第二位。“因为家长的教育认知、引导与初二阶段子女的需要没有匹配,产生了一些沟通问题。在亲子沟通中,初中生选择 ‘父母不能理解我’的比例排在前列,各年级数据相差不大;而在选择‘没有共同话题’的比例中,初二的数据最高。可见,初二学生对这一问题感受更深。”张敬培指出。 (晋浩天)

  表现

  成绩分化心理不成熟

  ●比较注意自己在同学、老师、亲戚、朋友心目中的形象、评价和地位。

  ●对很多事有自己的观点、认识、体会,不容易沟通,不轻易服从师长尤其是家长的指导和批评。

  ●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不少学生到了初二就学不下去。统计材料表明,全国初二的辍学率达到了5%左右。

  ●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叛逆、对抗情绪,以及说谎、寻衅闹事行为等。

  ●生理早熟,心理不成熟,青春期躁动明显。男生有时变得很暴躁、小气,容易计较;初二女生相对较为成熟,又过于独立。

  对策

  换位思考加强沟通

  “初二的孩子一般都在13~14岁,正处在生理发育期,独立意识也开始觉醒,而家长和老师却往往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认为孩子是叛逆异常表现。” 长沙市青少年教育专家刘正华表示,亲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首先要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会怎么样。家长应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讲道理,跟他们做朋友,以心换心,教育问题自然容易解决了。孩子在学校犯了错,决不护短;当面要批评孩子,背后和老师商议、探讨,可论理,也可提意见。

  另外,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变化,家长也要常和班主任或授课老师就孩子的教育进行电话或信息交流,互相沟通。 





上一篇“爸爸,我为什么要上学?”爸爸最接地气的回答

下一篇开学季:家长开学前要提早做好哪些准备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