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作者:春拉

  新华社拉萨2月27日电(新华社记者 春拉) 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因其独特的建筑、数量众多的宫藏文物,被誉为“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

  2019年初,我国计划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开展为期10年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程。随着京、藏两地专家陆续到来,工程进入筹备阶段。

  一座静待唤醒的文史宝库

  登上布达拉宫德阳夏三排梯,记者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一间约160平方米的古籍文献库内。

  这里就是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程前期古籍文献普查登记工作的首个办公点。

  五张办公桌、一台电脑、一台电子秤、两盏LED补光灯……这里设施简单,工作却意义深远。

  “我们将对所有古籍文献进行鉴定,并就近20项内容进行藏、汉双语信息数字化登记。这将填补布达拉宫现有文献数据库诸多方面的信息空白。”工程特邀古籍专家白张说。

  布达拉宫典籍浩瀚,可谓一座名副其实的藏民族文史宝库。

  据悉,目前布达拉宫在册的汉、藏、满、蒙、梵等多文种珍贵古籍文献有近4万函,其中包括近3万叶、460多函贝叶经珍品。

  这些古籍文献的内容可大致归纳为:经藏、律藏、论藏等三藏典籍;佛本生传记;各语种医药学、史学、戏剧;各类志书、目录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古籍文献保护利用的力度,布达拉宫古籍文献整理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然而,由于宫藏古籍数量巨大,且因遵循传统,分散保存在各灵塔殿及古籍文献库等处,截至目前,布达拉宫管理处只完成了总量约60%的文献登记。

  布达拉宫古籍文献数量到底有多少?这些文献究竟记录了什么? 这些疑问都有望在此次工程中找寻到答案。

  据了解,摸清家底,做到对宫藏文献数量、等级、内容等心中有数,将对今后古籍文献保护利用起到关键的信息支撑。这是管理处在工程启动前开展文献普查的初衷。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走进布达拉宫西大殿,高悬殿堂正中央的乾隆皇帝御题金匾额“涌莲初地”映入眼帘。顺着大殿东壁一组记录有五世达赖喇嘛赴京觐见顺治皇帝的壁画,记者来到南侧的持明殿。在这里,记者被该殿一整面密密麻麻摆放有古籍文献的“经书墙”所吸引。

  “这面墙的经书架大约高7米、宽43米,里面存放有1405函古籍文献,其中包括公元17世纪用金汁及银汁书写的《甘珠尔》。”管理处文保科科长边巴洛桑说,类似这样的珍贵古籍文献还有很多。

  “古籍文献的保护就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边巴洛桑说,布达拉宫本身就是一个古建筑群,包括古籍文献在内的文物是殿堂陈设的一部分,几百年来,它们几乎原封不动保存至今。

  他说,近年来布达拉宫安全消防设施全面升级,古籍文献安全得到进一步加强。然而,粉尘、老鼠及文献自然老化等,仍是管理处面临的棘手难题。

  “将古文献一一请出,登记造册,但之后我们又该如何保存?”边巴洛桑说,此次工程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希望这些珍贵古籍都能得到更科学的保护与利用。

  据悉,未来十年,工程计划在古籍文献保护、修复、研究、展示及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力争结合现代科技与古文献保护方法,探索出一整套符合布达拉宫实际的古籍文献保护利用模式。

  走出深闺为人识

  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中尤为珍贵的是来自古印度等地的贝叶经,其中最早的珍品距今已逾千年。

  曾有专家估算,全世界现存贝叶经总量不过千函,其中布达拉宫藏量居首。

  据介绍,布达拉宫贝叶经中,许多是失传已久的重要梵文原典,具有极高的文物和文献价值。2009年,为更好保护这些珍品,布达拉宫专门设立了贝叶经库房。

  “打开贝叶经库房的门,需要三位以上工作人员在场。”管理处副处长觉旦说,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还为贝叶经库房安装了监控设备等。

  目前,这些“书写在树叶上的文明”鲜为人知,游客很难一睹布达拉宫贝叶经真容。

  贝叶经仅是布达拉宫数万函古籍文献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虽然管理处文物研究科已整理出版布达拉宫文献系列丛书,但仍有许多古籍文献数百年来束之高阁,从未示人。

  为了让更多珍贵的古籍文献“活”起来,据悉,工程将利用高科技手段,结合古文献保护原则,对珍贵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归档展示,让他们走出深闺高阁走近读者,从而解决古文献“藏”与“用”的矛盾。

  同时,工程还将在数字化保证古籍原生性和再生性基础上,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工作,让更多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的珍贵古籍文献重获新生,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上一篇文章: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初评揭晓
·下一篇文章:内蒙古文创大赛LOGO征集进入倒计时 系列活动全面展开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yzljy.cn/news/art/19311055384AIH1AF48GH2B6HKEH8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