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作者:李斌



“啪”,一记清脆在重檐下的厢房里响起,先生举着褐色戒尺训斥站立的少年:十日内大考将至,你“五经”不熟,何以童试?

这是1905年的中国私塾。这一年,清慈禧太后颁布诏书,宣布自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推广新学堂。我的太爷爷就是那少年,他从戒尺与乡试的规约下走出,入省城新学,进北京燕大,在不一样的时代展开了不一样的人生。

用今天的学生评价方式来看,先生的戒尺即“过程性评价”,科举的乡试即“终结性评价”,戒尺+科举制度,历上下1300年时光,筛选着治理这泱泱大国的精英人才,甚至决定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结构。

新学上百年,戒尺式评价与科举式评价依然流风余韵绵绵不绝:在今天的大多数学校,学生评价的设计依然是一个模型,一把尺子;规过有余,扬善不足;死记硬背,标准权威;求知应考,无力运用……

然而从农耕时代到信息化时代,人的生活与社会需求堪称天翻地覆,“留着辫子的学校评价系统”早已不堪打量,甚至成为制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因素——当我们选拔出的精英根本不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精英,中国梦究竟该何以成真?

本期“评测的技术”,完卷之后才略有遗憾地发现,我们的研究只是进行了方法的整理,却没能实现价值观的阐述。而在学生评价方面,学校面临的其实不仅仅是怎么做的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寻找“正确的评价”而非“精确的评价”,应该也是教育人当下的首要问题。

简单梳理一下,我认为新时代的学校评价变革,至少存在四个价值支撑维度:1、因为每个人的天赋有别,所以我们需要以评价推动学生认识世界,找到自我;2、因为每个人幸福的基础相似,所以学校当用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素养平衡;3、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面向生活的,因此“学以致用”必须成为评价设计的重要考量;4、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又是面向社会的,所以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服务他人、承担责任的品性,及各式各样适应与推动世界进步的能力,正是当务之急。

有一句话此刻想来深有共鸣:“人的一生常被他在学校所受的评价划定轨迹”。是的,各种各样的学校评价正设计着千千万万学生和这个世界的未来。学业水平如何考?综合素质如何评?指挥棒如何舞?正是从校长到新校长,从学校到新学校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头等大事。

李希贵校长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令人高兴的是,这里的尺子已经有别于戒尺:不彰显标准的权威;不再“用手的功用衡量脚的价值”;不再仅仅是选拔的工具,还是知晓与改进的工具;不再仅仅用于规过,更强调在正向激励中奠定学生成长的信心……

让学校评价走出戒尺与科举的历史阴影,风起正当时。

本文首发自《新校长》1404期卷首。


·上一篇文章:是什么偷走了教育的美好?
·下一篇文章:17岁神童遭中科院退学?曾经大名鼎鼎的神童们今日在何方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yzljy.cn/news/guancha/15328142343DFA2BF1259JE65056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