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作者:佚名
地理核心素养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其包涵的内容丰富,既涉及个体的知识、能力、方法、观念、品德;又涵盖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与能力。在校期间是学生知识、才能、观念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围绕培养学生核心地理素养的地理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应由浅入深分两步走:培养地理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前者培养的目标是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后者更注重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并掌握现代技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确立四个一级指标及各自的二级指标。
区域认知----地学人眼中独特的世界
区域是认知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区域性是地理学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而不同区域在空间位置、外部形态、内部联系和结构特征中表现出明显差异。
个体出于实践和发展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区域进行认识。个体通过分析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促进区域的发展。因此,认识和理解区域、评价和规划区域、促进区域的交流和发展是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体现个体存在价值的基本认知需要。
对于区域认知的要求,个体需要达到以下二级指标:①了解区域是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从空间角度分析区位条件,概括地域分异的规律。②知道区域不仅有差异性还有整体性,能够运用区域与联系观点分析区域间联系的内容与方式。③了解区域是变化、发展的,能够运用动态的观点进行区域分析与评价。④具有对区域、国家的认同感和一定的全球视野。
综合思维----地学人脑中复杂的世界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另一个特征。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城市、交通、人口、文化等不同的组合排列构成了地学人脑中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在面对具体地理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地理学科的整体性,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决策。综合思维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理解整个世界,并从多角度解决面临的地理问题。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对象复杂多变,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各要素有不同的组合,而且地理事物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综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统一,也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和发展。
综合思维的二级指标可以概括为:①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知道地理问题的产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也要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部分要素或局部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或整体发生变化。②能够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物是在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化的。③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对该区域地理特征形式的影响并做出简要的地方性解释。
地理实践-----地学人脚下真实的世界
地理实践是地理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地理实践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真实的世界,领悟地理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课堂内的教具制作、问题探讨、地图绘制、地理实验,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都属于地理实践。由于考试受限于场地因素,地理实践能力不能通过现场实践考察,一般通过场景模拟的形式进行。
地理实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也包括课堂内的教具制作、问题讨论、绘制地图、地理实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表现。学生具备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应用地理知识和方法、锻炼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树立自信心、责任感、团结协作等品质。
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达到以下二级指标:①在野外环境中,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地理工具(地图、罗盘、GPS等)确定方位,描述当地环境特征(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②能够运用地理知识保护自己,防避自然灾害。③能够自主设计地理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观测、数据记录,概括、推导、解释地理问题。④在社会生活中,能关注社会现象及其变化,并分析原因。具有合作交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人地观念----地学人心中和谐的世界
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正确人地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对环境、对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理教育最核心的观点。人地观念直接反映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观念和导向。在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正确的人地观念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地观念的培养,需要达到以下二级指标:①能够正确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②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懂得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③能够理解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人地观应贯穿每一堂地理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其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学会包容,懂得珍惜。
·上一篇文章: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下一篇文章: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yzljy.cn/news/jybkzs/18121133045HFG57FDHKK84206H9B8B.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
余建祥 | |
贾涛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