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意志力训练中心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这句话出自辛弃疾的词作《满江红》。从古至今,清明节扫墓祭祖、礼敬祖先习俗早已有之,及至宋元时期它又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禁火冷食、踏青郊游与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可以看出,古人已经把祭祀、游乐结合起来,因为祭祖要到郊外,所以祭祖之余又可以踏青,而且往往把这种踏青作为清明节的重头戏,使得肃穆恭敬的清明节增加了回归自然、享受人生的世俗内涵。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从古至今,描绘蹴鞠风尚的作品不胜枚举。陆游曾写过诗句“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宋代城市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兴起,蹴鞠运动更为普遍,呈现出了鼎盛的状态。南宋宫廷画家马远,也曾经以“蹴鞠”为主题绘制了一幅《蹴鞠图》。这幅《蹴鞠图》是存世的古代蹴鞠图像中尺幅最大的一件。乍一看,描绘的就是站在一片空地上的九个人,他们有的敞开衣襟,正玩得大汗淋漓;有的站在后面,好像正在观看战况,要随时参与一脚。再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画中除了有七位男性,还有两位女性。比如,画面右上方粉色衣领的就是一位女性。她上衣的下摆掖在腰带上,屏气凝神,紧盯着空中的皮球。可见宋元时期男女一同蹴鞠很常见。
宋代有一种蹴鞠方法叫白打场户,这是一种自我娱乐的户外活动,深受各阶层人士喜爱。比赛方法是由俩人对抗、三人对抗、四人对踢、十人对踢等形式进行较量。根据所踢花样难度高低来定胜负。比赛可以使用拐、搭、臁对球进行处理。每个部位有多种变化。多种花样动作连接在一起叫解数。根据动作变化先后顺序不同,解数可组成几百套。《蹴鞠谱》上有宋代蹴鞠踢法“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的说法。《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一位白打蹴鞠的高手。“那高俅见气毬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鸳鸯拐就是用左右外脚踝踢球。“才踢几脚,端王喝采,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那身分模样,这气毬一似鳔胶粘在身上的。”高俅凭借高超的蹴鞠技艺受到了端王赏识,端王登基后,高俅成为了太尉。宋代有很多因为球技出众而被提拔做官的例子,说明宋代蹴鞠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元代画家钱选临摹了一幅《宋太祖蹴鞠图》,画中有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以及宰相赵普等六人蹴鞠的场景。对于蹴鞠活动,宋代上至皇帝、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乐此不疲。
古代的宫廷妇女是从事体育活动的先行者。在宋代女子蹴鞠的人流中,宫廷妇女依然是一支独领风骚的队伍。杜堇的《仕女卷·蹴鞠》中,描绘了众多女子蹴鞠。王誉昌《崇祯宫词》这样记载了田贵妃和宫女们蹴鞠时的情景:天边自结齐云社,一蔟彩云飞便停。诗人在诗后加了一段小注:“宫眷喜蹴鞠之戏,田贵妃风度安雅,众莫能及。”
宋代女子蹴鞠一般采用非直接对抗的“白打场户”形式,一人或几人轮流踢,以花样繁多者为赢。比赛是一个接一个,如同轮流打水,所以也称为“井轮”。后人专咏妇女蹴鞠的诗句很多,格调、意境都很美,以《美人千姿词》为最佳,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女子蹴鞠呼之欲出的美感。宋代妇女的蹴鞠活动已没有了时间限制,代之而起的是“苍头为路,仕女争光”《蹴鞠谱》的状况,女子蹴鞠的活动向着更广泛、更普及迈进了一步。宋代妇女的蹴鞠活动能够发展起来,并在许多的史料中有较多的文字记载,说明了宋代的女子蹴鞠是被当时的社会承认的,也说明宋代知识分子的视野和思想境界是比较开放的。
清明,正是春江水暖的时节,自古人们就告诫后人,大好春光不可辜负。从诗画文人的作品里,我们似乎穿越回溯到了那个年代,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节日的蓬勃气息和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梦龙)
上一篇: 任溶溶往事琐忆
下一篇: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喝酒听曲散尽千金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